梆子宝典

当前位置: 主页 > 梆子宝典 >

《宝莲灯》是怎样拍成电影的

信息来源:未知发布日期:2019-02-22

《宝莲灯》是一出久演不衰的传统戏,自清代以来就有演出,并成为京剧、舞剧和一些地方戏的保留剧目。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1960年改编的新版《宝莲灯》,获得成功,毛泽东观看后赞赏有加。1976年春天,有关部门指令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将《宝莲灯》拍成彩色录像,结果拍成了彩色影片。
 
《宝莲灯》是一出神话剧,又叫《劈山救母》,源自宋元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和元人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演的是宋时华山三圣母与书生刘彦昌相爱缔婚,三圣母之兄二郎神怒妹思凡,将其压在华山之下。三圣母于山中生子名沉香,遗婢将沉香连同宝莲灯送交刘彦昌。这时,刘彦昌又娶了宰相之女王桂英,并生子名秋儿。沉香长大,调皮好动,在南学打死秦府公子秦官保,逃入山中,遇霹雳大仙点化,脱去凡胎,并赐以神斧。沉香于是持神斧来到二郎神庙,留诗诟骂。二郎神找沉香问罪动武,沉香战败二郎神,接着刀劈华山,救出生母。应该说,《宝莲灯》是一曲天上人间喜结良缘,沉香救母惩恶扬善的赞歌,颇具人民性,所以这出戏在民间流传甚广,久演不衰。
 
1958年河北省省会从保定移驻天津后,“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于1959年元旦正式挂牌(因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取了一个极富时代性的名称),简称“青跃”。1960年,“青跃”扩建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迄至今日。
 
“青跃”成立后,很快投入了剧目的创作、排练和演出。因为都是从全省选拔的尖子演员,文武剧目迭出,令全国文艺界瞩目。其中最有亮点的是1959年剧作家王昌言改编的《宝莲灯》。
 
新改编的河北梆子《宝莲灯》,是在传统剧目《劈山救母》的基础上,参照赵青的舞剧《宝莲灯》改编而成。这是一出全新的《宝莲灯》。若从剧情简介看,新版《宝莲灯》与前边提到的原传统剧目《宝莲灯》的剧情大同小异,但却有了根本性的改造。一是摈弃了“一夫二妻”的情节,主题更加鲜明,剧情更为集中;二是剧中刘彦昌的身份,不再是书生,而改为一位民间医生,不仅使他上山采药邂逅三圣母的情节更加合理,而且草根医生与三圣母的身份反差更大,二人的结合更为感人;三是剧中吸收了舞剧中的红绸舞、扇子舞、孔雀舞表演,又从武术中化用了舞剑;四是音乐设计突破了传统唱腔板式,吸收了昆曲及民歌旋律,使河北梆子的高亢悲壮中增添了缠绵、欢快的成分。舞台美术也有了许多重大突破。全剧载歌载舞,美轮美奂,冲击力很强。演员也集中了全剧团的精华,裴艳玲饰沉香,韩淑英、齐花坦饰三圣母。
 
1960年3月,《宝莲灯》开始排练。经过反复彩排后进行公演,不仅在省会天津引起轰动,而且赴福建、上海、南京等地巡演时,同样广受欢迎。但是,1960年5月1日进京演出时,却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出“反历史主义”的戏,更有人公开发表文章,质问:“《宝莲灯》有阶级性吗?”剧本寄到《剧本》月刊社,也被退了回来。
 
尽管出现了这点小风波,但没有动摇省里主管领导的决心,因为实践证明,这是一出主题积极、内容健康、表演上乘而广受观众热捧的好戏。遂决定继续打磨,并安排选择时机进京演出。1962年暑期,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执行一年一度的在北戴河为中央领导人演出的任务。这一年在北戴河西山中直礼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演出的是《宝莲灯》。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接见了剧院负责人和主要演员,称赞《宝莲灯》改得好,戏演得好。毛泽东一见到裴艳玲,便指着她说:“小猴子变成小沉香了。”(因在1960年5月1日,毛泽东在天津干部俱乐部曾看过裴艳玲演出的《闹天宫》,她饰孙悟空,印象很深,遂有此言。)毛泽东接着说,“你们这个戏很好,有反抗精神。你们演得也很成功。”又问扮演三圣母的齐花坦:你的绸子功是谁教的?鼓励她要继续努力,好好练功,好好演戏。
 
正是因为毛泽东看了这次演出,并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使得《宝莲灯》的命运有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加红火起来。不久,《剧本》月刊也将《宝莲灯》剧本正式发表。从这时起,因为《宝莲灯》得到了毛泽东的首肯,不仅再没有了任何争议,而且更加声名大震,成为召开重要会议和招待外宾时的必演剧目。1976年春天,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不寻常的岁月。恰恰在这时,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说是文化部下达指示,《宝莲灯》要拍彩色录像片,马上去北京领任务。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毛泽东正在病中,他要看《宝莲灯》。
 
这是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任务,大家不由得忆起14年前毛主席在北戴河看《宝莲灯》的情景。十四五年过去了,所幸演员还在,服装道具还在,乐器也还在,只等领任务回来如何安排恢复排练了。为圆满完成重任,省主管部门把正在河北省京剧团担任支部书记、“文革”前抓《宝莲灯》创作演出的王正西抽出来,亲自抓这项工作。
 
王正西和有关人员火速进京。在文化部招待所,有关人员交代恢复《宝莲灯》任务:第一,1962年夏天为毛主席演出时怎么演的,还怎么演,必须保持原样,包括原来的演员,要原封不动地恢复;第二,抓紧时间复排,最多不能超过一个月;第三,彩排结束后,由天津电视台负责完成彩色录像。
 
必须按时完成任务,这对于以艺术为生命的一批著名演员来说,自不待言。但也面临重重困难。一是先把原来演《宝莲灯》的原班人马找齐。二是分配角色后马上练功,恢复功力。从“文革”开始到复排《宝莲灯》,已过去了10年时光,许多演员停止了练功;虽然排演《红灯记》《龙江颂》等现代戏也需要练功,但那些功与《宝莲灯》需要的功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扮演沉香的裴艳玲,1962年给毛泽东演出《宝莲灯》时才15岁,这次复排时已是29岁。裴艳玲是艺术天才,更是个勤奋执著的演员,她是练功不辍的。但她是女武生,“样板戏”中没有她的角色,后来又有了两个女儿,在接到复排《宝莲灯》时,她的二女儿才出生29天。为了复排《宝莲灯》,她把未满月的二女儿送回农村老家。裴艳玲的武功确实了不得,比如拧“旋子”,现在舞台上的其他演员拧十五六个,顶多十七八个,就不错了,裴艳玲小时候却一气拧到96个!她说要演好沉香,旋子达不到40个是不行的。她咬牙苦练两个多月,终于一气拧了40多个,创造了她艺术生涯中的又一个奇迹,又一个神话。沉香下山这场戏,前后40分钟,她表演走边、舞剑、捉虎吃虎,也都一气呵成。但局外人哪里知道,直到电影拍完,她的产期还没出百天!
 
经过一段时间练功恢复,很快进入排练和彩排。排练和彩排是在一种极其封闭的情况下秘密进行的。为了保密,排演地点选择了驻石家庄某部的一个礼堂,只有每天晚上12点以后进行,天亮时马上结束。整个排演时间,都有战士把门,任何外人不得进入。有的年轻战士对传统戏好奇,有时就扒着窗台偷偷地看。若被发现了,马上给轰走。每晚排演紧锣密鼓地进行,仅用了20多天,14年前的《宝莲灯》由原班人马就恢复起来,速度相当惊人。
 
1976年3月,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按照文化部的指示,携新排出的《宝莲灯》到达天津。文化部两位负责人看了彩排,给予肯定,并让天津电视台把彩色录像的任务全部包下来。天津电视台说,他们没有设备,无力完成这个任务。这时,文化部的负责人与王正西商量,彩色录像没有实现,是不是干脆拍成电影。王正西马上答应,因为这更是求之不得的。
 
过了几天,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摄像等专业技术人员赴津,看戏后给予极高评价,说是还没看见过这么好的戏。当即决定:《宝莲灯》由北影拍彩色戏曲艺术片。于是,《宝莲灯》的全体演职员到了北京电影制片厂,马上投拍。每天中午12时进摄影棚,化妆后开拍,一直拍到翌日晨四五点钟,最晚至7时。这样,到4月中旬全部完成。《宝莲灯》电影不同于1980年拍的京剧电影《白蛇传》那样,加了许多特技,而是完全按舞台演出的形式,以体现1962年版的原汁原叶。
 
拍摄成功的河北梆子《宝莲灯》艺术片不能公映,至于病中的毛泽东是否看了电影《宝莲灯》,那就不得而知了。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两年之后的1978年,《宝莲灯》电影作为首批传统戏影片向全国公映;同时《宝莲灯》作为传统戏开禁的第一部,也在石家庄公演。被禁锢了十多年的传统戏,一经开放,观众像开了闸的洪流涌向剧场,涌向影院。老年观众温故知新,年轻观众感到好奇。
 
其实,“文革”期间拍摄传统戏影片,《宝莲灯》并非个例。仅1976年上半年,北影、长影、新影就拍出传统戏艺术片25部,上影厂拍摄21部。这些片子,拍完一部送江青审查一部,审查通过后只准印4个拷贝:一个送中央,一个送文化部,一个送钓鱼台,一个送中央电影局资料库。所有这些,增加了拍摄任务的神秘色彩。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文革”中拍摄了《宝莲灯》等40多部电影,录制了一批传统剧目唱腔,毕竟为后人保存了一批珍贵的戏曲资料,这是值得庆幸的。
 
作者: 王德彰、刘亚然
来源:人民政协网


部门介绍 办事指南 党建工作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2-2020 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 版权所有冀ICP备18030897号-1

电话:0311-85259826传真:0311-85259826信箱:hbbzj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