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创新的作曲家——闫明
曲美霞 吾思言
朋友,您看过河北梆子《吴汉杀妻》吗?听过戏曲广播剧《青春的旋律》吗?您从电视屏幕上欣赏过河北梆子《洪湖赤卫队》中那段脍炙人口的“望长空寒星稀云遮月朗”吗?
《吴汉杀妻》中那优美的唱腔,清新的旋律,令人心旷神怡。女主人公王玉莲在内心极度复杂的情况下,有段很精彩的唱腔,这段唱如泣如诉,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她的内心情感,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该剧由于导演、音乐设计等二度创作的成功,引来我省不少河北梆子剧团到省梆子剧院学习。河北电台、电视台,石家庄电台等单位都录制播放了此剧。在香港演出时,还受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欢迎。此剧的音乐更是受到广大观众和听众的交口称赞。
《青春的旋律》一剧,在全国广播戏曲评比时,受到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称它是河北梆子轻歌剧。此剧的音乐设计,荣膺全国评比一等奖。《洪湖赤卫队》中“望长空”一段唱,更是爱好河北梆子的观众百听不厌的精品。这些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音乐、唱腔,就出自于优秀河北梆子音乐作曲家闫明之手。
闫明同志出生于河北农村,自幼酷爱音乐,十四岁便步入省艺校。1963年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系统的理论学习,良师的精心培养,使得他从思想到艺术均得到长足的长进。为他后来创作大量的优秀作品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36个春秋的艺术实践,又为他在作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作品,生动、细腻,在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方面,有独到的艺术手段,在唱腔音乐设计中,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他的作品既能保留传统的精华,又能体现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闫明是一位有才能的作曲家。他把发展河北梆子音乐作为责无旁贷的己任。他在作品中锐意求新,对传统剧目或新编历史剧的音乐设计,对塑造人物音乐形象的总体把握是“老戏,老而不旧”,既能娴熟地运用传统的精华,又善于细心揣摸人物的情感。《吴汉杀妻》一剧的音乐设计,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思想。如王玉莲唱的“搭调”,闫明对此处理得非常巧妙、得体。人物边说边唱,先说后唱,“有谁怜我无辜人”这句经过改革了的“搭调”,撕人心肺,催人泪下。尤其是对“怜”字的处理,异峰突起,一个高音6如利刃直入云霄,“我”字一折三波,接下来是一个悲凉的拖腔。“无辜人”三个字,一个回肠九转的腔,把王玉莲内心的委屈,淋漓尽致地倾泄出来。细细品评,耐人寻味。
剧中还有一段长达60句的唱,这样长的唱段,如果不认真地分析一下唱词,严谨地设置一下板式,简单地搬用传统的唱腔,唱腔必然是苍白无力,味如嚼蜡。闫明没有走老路,他字斟句酌地分析唱词,在板式布局时,突破了传统的程式,首先用了一个节奏明快的“小慢板”,这种节奏,使人物更贴近剧情,更贴近观众的欣赏习惯,更有时代气息,同时,也增添了唱腔的抒情性。
“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闫明搞音乐创作也是遵循这个原则。他凝情感于心内,谱旋律上笔端。他谱写的每一个音符都带上浓厚的感情色彩。“未成曲调先有情”正是他创作状态的绝妙写照。
“窗前梅树是我友,苑中桃林知我心。砍下梅桃伴我走,做成棺木殓我身。”这是该剧核心唱段的前四句,采用了创新的小慢板,既保留了慢板的华丽流畅,又增添了唱腔的优美抒情。普通观众认定它是河北梆子唱腔,然而又感到有一股清新的音韵扑面而来。
这段“小慢板”之后,用了改革的“二六板”接唱,然后过渡到“反调”。“反调”这种板式,曲调稳定、沉着,传统戏中常用它来表现哀诉回忆等情境,节奏很慢。闫明则把冗长拖沓的曲调缩减并加快了节奏,整个旋律也不像传统的那样陈旧。尤其是“婆婆年迈霜两鬓,膝前承欢多殷勤”两句,音符的情感把一个情浓意笃,贤淑达理的女子形象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节奏的变化给观众带来了清新悦耳之感。
“坟前立块碑,碑上写书文。文写王氏女,配夫吴汉君”这几句唱是王玉莲悲恸至极的心声,在这里闫明大胆借鉴了南方剧种的音乐形式。几声凄凉的鼓板声,点出了唱腔的神韵。几句唱,丝丝入扣,板板击心,可谓匠心独运,妙不可言。
这段唱中使用的“二四板”,是传统的板式里没有的。这种板式,闫明同志早在60年代初,在设计一出现代戏时就进行过尝试。1972年,他设计《龙江颂》一剧的“让革命的红旗插遍四方”一段唱腔时,又巧妙地使用了这种板式。经已故表演艺术家张淑敏的演唱,达到了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1982年为《苍岩月》作曲时,闫明同志已能娴熟地运用这种板式。已故著名河北梆子作曲家邵锡铭,听了该剧的唱腔后,高度评价了这出戏的唱腔设计,并将这种板式命名为“二四板”,这个称谓沿用至今。
闫明同志不仅创造了河北梆子唱腔新板式,而且,在男声唱腔的改革方面也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尝试。传统的河北梆子唱腔,男女同腔同调,大大超出了一般男声自然声区,使得在演唱中,经常出现高音撕裂,高而不美的现象,不能有效地表现男子的阳刚之美。为了解决这个河北梆子声腔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少河北梆子音乐工作者曾进行过多种尝试。比如“同腔异调”、“同调异腔”、“削尖”(即去掉高音)、“唱低八度”等等。但至今仍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闫明同志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认为“同调异腔”是可行的。而关键问题在于:必须重新创作出符合河北梆子发展规律,并适合一般男声自然生理条件的一整套新腔体。他在《青春的旋律》《苍岩月》《故园情》《罗敷女传奇》《双岭缘》等剧目中做了大量的尝试。目前,他为解决男声唱腔问题,依然在锲而不舍的奋斗。
闫明同志年已“半百”,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翻开他的艺术档案,自1958年涉足作曲工作以来,前后为六十多部大中型剧目搞了作曲,并且为各种中心任务设计了近百个唱段。1984年首届“鸣凤奖”,他独占鏊头,所得选票在全部参赛人员中遥遥领先。近年来,仅省级以上获奖证书和记功簿就有十多个,其中荣获国家一级奖的就有三个。首届河北省戏剧节,他设计的《小镇风流》获音乐设计奖,第二届省戏剧节他作曲的《罗敷女传奇》和《田园四重唱》两个剧目分别获二等奖。他单独或与人合作搞的音乐设计剧目还有:《龙江颂》《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苍岩月》《吴汉杀妻》《打神告庙》《包公赔情》《新王宝钏》《状元打更》《张羽煮海》《徐九经升官记》《小二姐做梦》及戏曲广播剧《浪花集》(1—3集)、《故园情》《春姑娘》等。这些都为广大观众、听众所熟知,所喜爱,有些已由音像出版部门出版发行。闫明同志这位河北梆子优秀作曲家,不仅为河北梆子这门艺术创作了许许多多光彩照人的音乐形象,而且,为河北梆子音乐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原载《大舞台》1992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