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未知发布日期:2019-02-01
河北梆子是惟一冠有“河北”二字的地方剧种,是我国戏曲艺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其高亢、激越、慷慨、悲壮的演唱特色,深受燕赵儿女的喜爱。因此,河北梆子被河北人民亲切地称为“家乡戏”,或称之为“省剧”。
“家乡戏”溯源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形成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的历史较久,在清代的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的称弋阳梆子。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之交,省内已出现许多班社。随着班社的大量产生和大批优秀演员的涌现,河北梆子遂于清代同治、光绪之交开始呈现繁荣昌盛景象,这也是它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发展高潮。进入光绪年间后,河北梆子科班和戏班如雨后春笋,几乎遍布河北各地。班社的大量产生,使河北梆子在河北农村成为无可抗衡的剧种。进入20世纪三十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首先始于北平(今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而后波及到中小城市,但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较慢。到四十年代末,河北梆子已衰败不堪,几乎濒临灭绝。当时,许多河北梆子艺人衣食无着,穷困聊倒,大批河北梆子戏班被迫解体。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植下,河北梆子才真正获得了新生。经过短暂的恢复时期,河北梆子剧种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至六十年代初,已蔚成河北梆子全面复兴的局面。全省专业的河北梆子演出团体,已发展到三十余个,其中影响较大的团体有: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河北省沧州专区河北梆子剧团等。其著名演员,老一代的有韩俊卿、贾桂兰、刘香玉、孟翠英、金宝环(以上旦行)、银达子、筱翠云、王玉罄、赵鸣歧(以上生行)等;后起之秀则有张淑敏、张惠云、齐花坦、刘俊英(以上旦行)、裴艳玲、阎建国、王伯华(以上生行)等。
戏高和众红遍全国
建国初期,河北梆子被确定为我省重点剧种,1953年,成立了由省直领导的国营河北梆子剧团,并在当年10月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鲜慰问团的赴朝慰问演出,历时三个月之久。1959年1月,我省又成立了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1958年8月,以原河北梆子剧团(俗称大团)和青年跃进剧团为基础,成立了河北省梆子剧院。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演出中,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把一批优秀剧目带到北京。他们先后在中南海怀仁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大舞台为中央领导、各国驻华使节和首都观众演出。当时的北京市委负责人邓拓曾在看过该团的演出后题诗:金琶玉缕曲悠扬,梆子余音尚绕梁,跃进年华新鼓角,幽燕儿女不寻常。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杜十娘》、《陈三两》、《投县》等剧目录音并灌制了唱片。随后,跃进剧团在天津演出《挡马》、《杜十娘》、《陈三两》等20多个剧目大获成功。由河北梆子剧院编剧并导演的神话剧《宝莲灯》演出后,在全国引起轰动,剧团应邀去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公演,唱红了大江南北。此后,该剧团多次进京演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前身为石家庄地区青年河北梆子剧团,主要演员由河北省艺术学校、石家庄地区艺校历届毕业生组成。许多演员得到过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奚啸伯等艺术大师的悉心指点。60年代初“市梆”在我省首届青少年汇演中演出的《杀庙》、《大登殿》、《拾玉镯》、《雁荡山》轰动全省文艺界。文革时期老戏停演,该团开始演样板戏,。1976年根据锡剧《小刀会》改编成河北梆子
《小刀会》一年连演了150多场,轰动一时。
“十年动乱”期间,全省一些河北梆子演出团体被迫解体,从业人员有的挨批斗,有的落地为农,有的闲置不用,有的被迫改行,全省仅有少数几个剧团坚持演出。河北梆子剧院在六七十年代移植改编现代戏《龙江颂》、《洪湖赤卫队》等50余出戏,在唱腔上有了一些突破,在戏曲改革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河北梆子才真正有了更大的发展。
转自:石家庄新闻网
记者:李萍 陈霞